“平安好医生”人为刷单,用意何在?是偶然还是有组织的常态?

作者Dr.2,珍立拍股份公司董事长     

       

最近,平安好医生手机APP上的健康商城内,自营店在销售一款纸尿裤和一款奶瓶时,存在人为“刷单”的行为该行为被视为“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被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


被处罚的是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是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子公司,也是平安好医生手机APP的运营主体。


今年5月4日,该公司把一款“Insoftb/婴舒宝纸尿裤”的单品价格从29.9元改为1元,该公司员工以平台用户的身份下单购买了9999件。


该员工支付后立即申请退款,公司审核通过予以退款,因此该笔交易并未真实发生,但在平安好医生手机APP客户端上,上述纸尿裤却留下了9999件的“销量”。



另一款“平安好医生”上的奶瓶(“AVENT/新安怡飞利浦英国进口宽口径PA奶瓶”)也被动了手脚。


今年5月3日,公司把该款商品的单品价格从119元改为1元,公司员工用上述手法,先下单支付然后退款,一分未付,就将该款商品的销量“刷”多了3999件。


监管部门认为当事人通过让内部员工“刷单”的行为,对商品销售状况进行了虚假宣传,欺骗了消费者,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鉴于当事人符合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条件,嘉定区市场监管局对当事人作出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罚款20万元的行政处罚。


该公司已经被监管部门行政处罚,但我们还有以下疑问:


1、如果只是单纯的增加APP客户端的销售数量展示给用户看,公司为什么不直接从后台修改销售数量?


如果说是给消费者看的,希望在客户端通过高销量来吸引消费者,那么从计算机后台就可以修改销售数量,更加简单直接。直接进入后台写上销售数量即可,何必要先改单价,让员工下单后,再给员工退款?兜了一个大圈子,不仅过程繁琐还留下操作痕迹?


如果说是给公司领导汇报,为了呈现出良好的销售数据,这个解释肯定不可能。因为公司管理层肯定有后台的真实数据,而后台真实的销售额、实际金额和刷出来的销量不一致。


2、那么,以用户身份虚拟下单的到底用意何在?一个月内两次刷单是偶然事件,还是一种有组织的常态?


在APP里是这么操作:先把原价29.9元改成1元,产生9999件销量。那么在公司的财务报表里这笔交易有没有体现?数量和单价是如何统计的呢?有没有人为虚增流水的问题?


比如在财务统计中做成单价29.9元,销量9999件。然后退货那边显示成本增加,也就是说,这样未真实发生的交易就变成了虚增流水,而流水空转,不产生利润,但产生了销售额,显示这块业务大幅增加,至于亏损,那是正常的,只要销售流水规模膨胀即可。


同时这应该是有组织的公司行为可能性大!因为改价只有可能来自it,销售部门领导的同意,然后在半夜那一瞬间赶紧买9999个,然后马上价格改回来,然后再退款!


因为如此异常的交易不可能是一个员工能够做到的,内部如果发现不了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为了某些原因,管理层默许,但是出了事,那个人背锅!


3、如此内部私密的事情,是怎么被监管机构知晓的呢?


应该说刷单充流水是一件在电商行业与互联网创业行业非常普遍的事情,但通常没有哪个消费者会有空去分析与揭发,那么说监管机构有火眼金睛,这么一个app上的数据改动都能及时发现,我们就更不相信了。这得多高的技术水平和巨大监管人力与成本啊?


应该是来自举报,不是竞争对手,就是企业内部员工举报,估计内部举报的可能性最大,嫌疑最大的是被优化的员工或者kpi变化导致该员工认为自己利益受损的人。


不管任何原因,公司如果弄虚作假,都会被贴上不诚信的标签,尤其平安好医生作为上市公司,更需要对他们刷单行为做出公开解释,如果是为了欺骗消费者或资本市场,伤害投资人,那就是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特别如果是公司行为而非个别员工的私人行为。


另外被处罚的是两件产品刷单,那么世界上的事情就会这么巧吗?厨房里只有两只蟑螂就被你抓住了?有没有其他的类似行为没有被发现呢?


饶毅实名举报了三位科学家的造假行为,中科院就应该出一个公开调查与说明报告,而不是不了了之,同样作为上市公司,应该有担当去解释公开质疑,而不是一味公关,然后继续我行我素!

(关于内容有任何问题,可以与Dr.2进行探讨,微信号medicool2)


浏览次数:14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