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为何想收购带有非盈利性质的公立医院?

作者Dr.2,珍立拍股份公司董事长     

       

最近几年很多药企都在收购医院,虽然大部分的投资都惨不忍睹,有些上市公司因为这件事已经快崩盘了,不停做拆借和质押,债台高筑,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这是为什么呢?


1

受政策变化影响

2012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完成移交改制;鼓励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到了2017年8月,更是出台文件明确国企医院剥离路径。国资委等六部委出台的《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国企医院的4种剥离路径:

1/3关闭撤销或转为企业内部的门诊部;1/4移交政府;1/5由国家认可平台资源整合;1/6引进社会资本,重组改制。


2

药企眼中的优良资产

随着医改推进,医药企业的利润受到了影响,都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公立医院有良好现金流,稳定的业绩增长,区域市场独占性强,抗周期性强,医院班底也不错,因此资本都在争夺这一块资源。


3

药企自身动机与困境

对于作为医疗产业链上游的药企来说,投资医院的动机更为强烈,药企接盘医院可以拓展自己的市场,获得本院渠道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保持药品销售,其实投资的非盈利性医院,也至少相当于药房与耗材采购全托管。前端即使不挣钱,也可以通过后端采购与后勤和基建等,把利润拿走。还有一些公司只想做大营收,再从资本市场上去套利。


另一方面,随着两票制的推行,医药公司迫切在医药业务以外寻找更多元的利润来源。因此,借助并购医疗服务机构向产业下游延伸,完善自身在医疗产业的布局,扩充产品及服务模块,贯通上下游,完善医疗产业链,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




那么他们又是如何进行盈利的呢?

对医院管理的提升,如变革激励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积极性以及医院运行效率,压缩成本,能快速提升被收购医院的运营效率,增强盈利能力。


接盘医院可以拓展自己的市场,获得本院渠道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至少相当于药房与耗材采购全托管。前端即使不挣钱,也可以通过后端采购与后勤和基建等,把利润拿走。


说白了,如果有利润就可以通过关联交易或者咨询服务托管等拿走。


为何有些医院表示拒绝药企参与改制?

资本自身并没有特别不同,医院也并没有都拒绝药企投资,如上市公司康美药业,景峰药业,绿叶制药等都投资了不少医院。如果有医院表示拒绝,可能会是因为以下原因:


1、在我国资本与医院属性不同


公共医疗与投资资本的属性和社会性特质不同,导致双方在并购、收购、以及后续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相持不下的矛盾。


目前,我国投资者都追求“短平快”的收益,但是医院是公共事业讲究中长期投资。


以一个三级医院投资为例,需要投入两到三亿元的资金;要达到盈亏平衡时,也是三到五年之后,要达到盈利,整个周期算下来也需要八到十年时间。投资方容易着重于医院良好的现金流、稳定的业绩增长,但却忽视了民生属性才是医院的核心。而医院要平衡自身发展、医院职工、人员编制等多方的利益,要以服务患者为重。


实际情况,从目前药企剥离医院的案例来看,药企普遍投资的周期并不是很长,资本的短视与医院的长周期回报,又极不相称。




2、经营管理外行、理念差别大


医院经营和企业经营的差别非常大,企业发展主要是和外部竞争,医院则是内生式发展。医院经营在内部管理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复杂且专业性要求高。很多企业不懂医疗,管理手法简单粗暴,最终造成两败俱伤。


3、收购管理烂尾,不再盲目信任收购方


大手笔收购医院托管药房的康美药业财务“爆雷”、齐齐哈尔建华医院因为对赌业绩也闹出了群体性事件、海王生物陷公立医院改制“罗生门”,等等事件让不少地方政府、医院不再盲目信任上市企业,上市企业尤其是药企的公立医院改制、托管,短时间内或将面临不小的困境。


此外,部分收购方只是为了通过医院资产来获得政府补贴或者土地溢价。一些改制方甚至将并购后的医院当成了提款机,承诺的发展投入并没有兑现,导致医院陷入窘境,因此引发的医院职工投诉并不少见。


整体来说,药企收购运营医院并非一个很通顺的逻辑,成功案例不多,失败案例堆积如山,好多烫手山芋哄抢的时候不顾一切,现在打三折没人接盘,所以,药企最佳方案还是更应关注主业,本公司产品的营销与推广!


关于如何真实合规促进药企上量,低成本可持续进行有效学术推广,可以与作者Dr.2交流联系(微信号:medicool2)


浏览次数:1617次